1. 首页>>科技

数智赋能中医药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基于380亿参数量,对中医药海量文本进行数据训练,实现方剂优化、机制阐释和新适应症的精准发现……日前在天津召开的数智赋能大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暨第四届中医药国际发展大会上,由天士力医药集团与华为云共同开发的“数智本草”中医药大模型正式发布。

  “通过云计算、大模型等新型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实现‘病-症-方-药’的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化研究之间的全面分析,加速创新方剂研发,打造‘数智中药’研发新范式。”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凯境说。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天津大学中药学带头人高文远说,“活血化瘀”“理气”“补脾”等中医药术语较难理解,借助大数据、AI计算等方式,建立相对科学的模型,能够将中药的作用机理“说清楚、讲明白”便于患者理解。

  当前,中国不少中药企业正尝试“转换语言”,运用现代科技实现中药生产数字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建立现代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数据和证据,打造“会说话的现代中药”。

  走进天士力的生产车间,一条生产线在高频振动技术赋能下,中药提取物液体像一条条细线,匀速地滴入到冷媒中,一分钟就可以生产出7万粒大小一致、重量相同的滴丸。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朱永宏介绍,滴丸的生产过程有2100个传感器采集数据,以确保每粒滴丸的统一高品质。

  在天津宏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的药品生产车间,一颗颗胶囊药品鱼贯而出,整齐地排列在托盘上,而后被传输至全自动智能包装生产线由双铝膜封装。这里每分钟可以生产出3万余粒大小一致、重量相同的中成药硬胶囊剂。

  不仅在生产端,一些中药企业还建立药材溯源、智能检测、售后服务等品质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体系。

  在津药达仁堂生产的速效救心丸包装盒上,一个溯源二维码清晰可见。达仁堂集团董事长张铭芮说,消费者仅需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清晰了解到药材产区、生产加工工序、运输、质检环节等流程,药品监管部门也可对药品质量进行全流程监控。

  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同样离不开数智技术。位于天津市武清区的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操作人员只需要在控制室内点击一下鼠标,便可实现从投料到炮制、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的生产工艺全流程自动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伯礼说,“利用数智技术,我们对名优中成药进行了二次开发,努力解决临床定位不准、药效物质不清、作用机制不明等问题,目前已应用于全国19个省市近百家企业,使产值过亿元中药品种从95个增加到500余个。”

  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讲好“现代话”,中医药可以在世界舞台上走得更远。达仁堂以“长城牌”作为出口统一品牌,已经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药品形式注册了约120个品规品种;京万红药业推出的京万红软膏等产品远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天士力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养血清脑颗粒等药品获得8项国际注册批准……

  “我们系统研究不同区域的文化、监管、法规、技术要求,比较各国法规异同,结合产品自身特点,探索现代中药以不同身份注册申报路径,目前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500多个包括药品、功能性食品等注册批件。”张伯礼说。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中医药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显示,2020-2022年我国中医药市场规模由3938亿元增长至4507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7.0%,预计2024年将超5100亿元。

  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闫树江认为,要推进中医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相促进,发挥好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对中医药进行深入挖掘和现代表达,通过海量大数据驱动中医药理论突破和技术升级,通过数字化技术复现老中医思想和临诊经验,讲清楚中医药的机理和疗效,更好促进中医药的现代传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docygl.com.red/196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